第二百七十八章 两年发展-《烽火中的家园》
第(2/3)页
张献忠、革左五营、罗汝才、刘国能、李万庆等大部起义军依旧驰骋于河南、湖广、安徽的广大地区。
有了之前的教训,起义军更把一个流字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常常行如飙风,使明当局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处处陷于被动状态。
眼见农民军依旧猖狂,崇祯天子感到需要挑选一个有反革命才能和魄力的官员担任兵部尚书,统筹军务,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他根据素来的观察,选中了原宣大总督杨嗣昌。
可是这个时候杨嗣昌因为父亲杨鹤病死,正丁优在家。崇祯天子用人操切,特旨“夺情”,将其招来京城。
崇祯十年三月,杨嗣昌到达北京。杨嗣昌为人机警圆滑,深得事君之道,面见崇祯天子时,杨嗣昌一脸自信,摆出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侃侃而谈,大有只要他一上任就能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的架势。
听他这么一顿好吹,崇祯天子大有相见恨晚的架势,连声说道:“恨用卿晚,恨用卿晚,否则贼军早已平了。”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杨嗣昌上任以后,便大搞整顿,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制定战略;二是议兵议饷;三是推荐人材。
在战略方面,杨尚书对明廷面临的军事形势作了一个全盘的分析。在兵员和财力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究竟以对付关外的满洲贵族进犯为主,还是以镇压中原的农民起义为主?杨嗣昌主张集中兵力打垮农民军,即所谓“安内方可攘外”。
在杨嗣昌的主持下,明军一个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作战计划便成型了。
他在崇祯十年四月初二日的《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中说:“窃臣犬马弩钝,加以草木幽忧,一切失其常度。蒙恩破格起用,叠奉明旨星趋,首以安边荡寇勉臣料理。似乎安边第一,荡寇次之。微臣乃言必安内方可攘外。何也?窃以天下大势譬之人身,京师元首也,宣蓟诸边肩臂也,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人之一身,元首为重。边烽讧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腹心之内,中之甚深。急者诚不可缓图,而深者尤不可忽视也。诚使腹心乂安,脏腑无恙,则内输精血,外运肢骸,以仰戴元首而护卫风寒于肩臂之外,夫复何忧?今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乾,肢骸徒有肤革,于以戴元首而卫肩臂,岂不可为慄慄危惧也哉!以故臣言必安内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后足兵,必保民斯能荡寇,此实今日证治之切,根本之图。非敢缓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内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