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外交风云-《崇祯十五年》


    第(2/3)页

      崇祯帝挽留两次,第三次准了。

      刘肇基成为精武营主将,副将由左柳营副将刘耀仁调任。

      开封和击退建虏之战,左柳营作为辅兵营,表现不错,主将马德仁和副将刘耀仁的“双仁”组合得到了太子的认可,这一次精武营将官调整,朱慈烺顺势将刘耀仁调入精武营。

      战兵营重新恢复之后,未来每一个战兵营都必须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尤其是阎应元和杨轩。太子对他们两人寄予厚望。

      精武营改制完成的同时,朱慈烺对京畿地区棱堡的修建,还有直隶到河间府第三道防线的构筑,始终都紧盯不放,京营军情司更是派出大批的人手,去往这些地区探测情报,除了监督钱粮的使用,也体察各地民情---只短短一个月,朱慈烺就收到了大量的情报。大明官员中从来都不乏兢兢业业、忧国忧民的勤勉好官,但尸位素餐,混日子的庸人,甚至浑水摸鱼、中饱私囊的贪官,也是比比皆是。而在朝廷拨下钱粮,督促各地大规模修建城池,招募乡勇的情况下,已经有一些贪官忍不住要伸手了。

      对这种发国难财的贪官,朱慈烺是决不能容许的,但同时却也知道,想要彻底的杜绝贪墨,做到水清无鱼,在现有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要做的,就是要将那些太过分,将百姓安危置于危险的贪官揪出来,以儆效尤。

      朱慈烺身为太子,无法直接出面惩治,而军情司暗地里探测到的那些情报,也无法拿到桌面上来,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和左都御史李邦华的良好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有太过分的贪官,朱慈烺都会想办法知会李邦华,由李邦华的都察院发动调查,军情司暗中配合,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短时间之内,就将贪官拿下--对于地方官员可能会贪墨朝廷专供修建城池和招募乡勇的钱粮,从崇祯帝到李邦华,都是有所预料的,而为了防止弊端,都察院将留在京师的中高阶御史,全部都派到了京畿和保定各地,现场监督,以保证朝廷拨下去的钱粮,不会被贪墨和滥用。

      双管齐下,虽不能保证朝廷拨下去的每一厘银子都被善用,但却也大大减少了贪墨的可能。

      练军和修城,是应对建虏今冬可能入塞的两个基础准备,而在这之前,马绍瑜和袁枢去往辽东的使者团,能不能得到建虏的善待,双方能不能谈出一个结果,则是未来局势发展的风向标。

      不止朱慈烺,从崇祯帝到下面的朝臣,所有人都在关注辽东谈判的进展。

      四月初,消息传来,辽东谈判不顺,双方就换俘和交换忠骨之事,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立刻,那些原本就不支持和建虏谈判的文臣纷纷上疏,认为建虏“蛮夷不知礼”,马绍瑜和袁枢应立刻撤回,不应该再谈了,但三辅蒋德璟说:“谈判本就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就如买卖,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就地还钱,不争执几十个来回,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所以稍安勿躁,如果不成,马绍瑜和袁枢自会返回。再者,不管怎样,总要把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的忠骨带回来吧……”

      如此,才把异议压住。

      而就在争论的同时,西山煤窑发生了一次小矿难,被大明俘虏,现在在西山煤窑“赎罪”的建虏八旗兵,当场被砸死十几人……

      沈阳。

      建虏礼部。

      马绍瑜袁枢再一次和对面的建虏礼部官员坐到了谈判桌的两边。

      和前面十几次的激烈争论不同,今日的谈判很是平静,双方冷冰冰的重复着已经重复了十几遍的官话。

      对于大明提出的,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建虏谈也不谈,直接拒绝,而对于大明收敛松山忠骨的要求,建虏则提出条件,那就是释放被俘的建虏“勇士”,包括但不限于满汉八旗和蒙古士兵。

      这一条,大明当然是拒绝的。

      马绍瑜的原话:释放你们的士兵,但历年我大明被你们俘虏的士兵,是不是也应该一并放回呢?
    第(2/3)页